一位刚开始学习手冲的朋友指着刚萃取完的咖啡询问:“诶,为什么你的水流这么顺畅,我自己冲的咖啡到了最后水都下不去,所以每次都只能截流”。看来,这又是一位被尾段堵塞问题困扰的朋友。
当进入最后的注水阶段,如果你发现无论水流多大,也只浮在表层,根本无法搅动咖啡粉。目标水量都注完了,眼看2分钟已过,液面仍迟迟不往下降。不出意外的话,你壶咖啡应该是意外地“淹水”了。
先找出导致堵塞现象的原因
1.堵粉了
尾段出现积水的情况,十有八九都是滤纸的缝隙被咖啡细粉堵住了,也就是“卡粉”了。下水速度的快慢与咖啡粉的粗细有关,如果颗粒太细就会让水无法顺畅地流进下壶。“细”,除了研磨度太细,还可能是极细粉太多,通常冲完后粉坑呈泥泞状,就说明是细粉过多导致。
无论多贵的磨豆机,磨出来的咖啡粉都一定会出现极细粉,这是不可避免的。但是好的磨豆机研磨时产生的极细粉会少一些,研磨质量差的磨豆机产生的极细粉就会多一些。这也是为什么大多出品手冲的咖啡店都会配备有高质量的磨豆设备。
2.烘焙度偏浅
咖啡豆烘焙程度越浅,膨胀程度越小,豆身的纤维越完整,密度更高。所以浅烘豆的冲煮建议常常是更精细的研磨度与更高水温,才能更完整地释出风味分子。到了萃取时,质量较重的颗粒就容易先一步沉到底部,形成堵塞淤积的后果。
3.绕圈太大,把粉墙都冲刷到了底部
绕圈布水时,有的小伙伴习惯每段水都要把液面的咖啡粉全都“冲刷”一遍,希望做到均匀萃取。然而,如果在最后一段也绕很大的圈“淋粉”,就会把先前堆积在滤杯壁上的粉墙都冲刷到了底部,自然就会造成堵塞不下水的现象。
4.水流的力度太小
闷蒸后的主萃取阶段,水流的力度大小会直接影响最终的粉床分布。以M Stand常用的三段式来说,如果第二段注水的力度太过轻柔,没有把粉床适当搅动抬高,整体积沉在锥角处。那么到了第三段注水时,即使抬高壶嘴用大水流,也很难“挽救”低矮的粉层,咖啡液只能受重力沿着滤杯往下滴,如果浸泡太久就容易有过萃的情况。
“对症下药”
如果你冲的咖啡味道总是不对,无论浅烘豆还是深烘豆,粉坑总是湿哒哒的泥状,且滴滤时间老是在2分20秒以上,那么大概率就是细粉太多卡住了。
M Stand认为这种情况可以先将研磨度调粗试试,看流速和味道有无改善。如果流速变快了,但味道有点淡,可以提高1~2度水温或减小一点粉水比进行协调。如果调粗后仍会堵塞,就只能买个筛粉器去除一部分极细颗粒,或直接换个研磨品质更好的磨豆机,只有“钞能力”才能真正解决细粉带来的烦恼了。
如果粉坑不会“泥泞状”,但积水也很严重,咖啡总带着过萃的负面口感(像泡太久的茶),滤杯壁的纸上几乎没有粉渣残留,只剩一些星星点点的颗粒和泡沫,很可能就是注水手法不当所导致的了。
对于冲咖啡经常下水慢的朋友,M Stand推荐你采用堆粉的注水方式。闷蒸后,先从中心开始绕小圈,咖啡泡沫冒出、使得原本咖啡汉堡绽放开来,把咖啡粉推到了边缘形成了粉墙。这样粉床就会比较薄,下水就比较畅通。主萃取阶段的水流即要稳,还要“够力”,才能让全部粉层翻滚抬升,前期的粉层管理做好了,后段才不易堵塞。